宋代《竹坡诗话》记载: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,公私分明。一天,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,有人送来一封家书,他点燃自家的蜡烛、灭掉公家的蜡烛后,才拆开家书来看。因为在他看来,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。公私分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源远流长。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“明主之道,必明于公私之分,明法制,去私恩”,类似思想俯拾皆是。历史事实也证明,保持大明无偏照、至公无私亲的公允,追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、在公家则不言货利的清明,才能过好公私关,做到公私分明。
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词典里,公与私的界线尤为清晰。翻开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,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,先公后私,克己奉公。“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”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,也是党员、干部必须坚守的党性原则。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,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。优秀县委书记谷文昌从严要求亲属,反复叮嘱“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”。当他发现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时,便不让孩子再去食堂买饭。
习近平同志强调,“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、私二字。”作为党的干部,就是要讲大公无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,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。只有一心为公、事事出于公心,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、义利观、权力观、事业观,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,才能坦荡做人、谨慎用权,才能光明正大、堂堂正正。对于党员、干部来说,公私之间本应如楚河汉界,泾渭分明。然而,由于受社会利益分化、价值多元化冲击,有的党员、干部内心之“小我”不断膨胀,逐渐模糊了公私界线。尽管教训一再警示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,却总有人背弃公义、暗度陈仓,以公帑入私囊;尽管事实一再验证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,可总有人心存侥幸、触碰红线,恣意输送利益。事实证明,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,关键看能不能处理好公私关系。
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。习近平同志指出:“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,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、民族、人民的利益,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。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、谋大利,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,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,检视自己;才能不掩饰缺点、不回避问题、不文过饰非,有缺点克服缺点,有问题解决问题,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。”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这就意味着不能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,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,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,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大公无私,正是因为有党员、干部的自我批评与自我省察,才成就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非凡勇气。
过好公私关,重在站稳人民立场。毛泽东同志指出:“共产党是为民族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,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。”一些党员、干部褪色变质、腐化堕落,大都是从理想信念淡薄、人民立场动摇开始的。他们在灵魂深处不是立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,而是追求可怜的、有限的、自私的乐趣,没有过好公私关。党员、干部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就要过好公私关,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不断强化宗旨意识,以坚强党性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,从而使我们党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。(黄福特)